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神医
黄能就是黄龙,屈原在其长诗《天问》中说,鲧的尸体化作黄能,越过穷山的冈岩,去请求巫师将他救活。
在求医途中,他看见遭了洪水灾害的人民,流离失所,衣食难全,心里难过,还劝大家播种黑小米,除去杂草。
邵伯温认为,鲧的尸体化作黄能,所去到的有巫神的地方就是东胜州。
黄能就是东胜州人羽蛇神崇拜的由来。
而所谓的黑小米,其实就是藜麦。
在羽山上,邵伯温发现了好几处遗迹,那里留存了大量的燧石石器,与中土商周前的石器用料不同,却与东胜州人用的石料类似。
还有几处石像,壁画,也与东胜州人的雕像和绘画有相通之处。
邵伯温的这个发现,将东胜州人迁徙史提前了整整一千年,东胜州人的先祖是从夏初就开始移民,一直延续到商周,直到北海陆路断绝,方在终止了与中土的联系。
如今邵伯温正兴致勃勃,准备以鲧被磔羽山为起点,编写一本《东胜史纲》。
而且这事儿吧还不是小邵童鞋的一面之词,也不知道邵伯温一路上是怎么跟几个东胜州使节忽悠的,人家一到羽山看到石像就顶礼膜拜嗷嗷哭,然后带着宋人在山下一处地方找到了他们称为“涝滂”的赤泉,硬说那是他们祖先的鲜血,珍而重之的装盛起来,要带回万里之外的部落中去供奉。
这尼玛就没天理了,苏油到现在都没弄明白,不管是邵伯温还是东胜州的遗民,是怎么找到那处“血泉”的,愣是将故事的逻辑链给完善了起来。
不过邵伯温敢吹,朝廷就敢信。
宋人搞这一套东西具备丰富的经验,当年真宗皇帝带领群众大搞造神运动,搞到自己都深信不疑,很快朝廷就批准了海州太守所请,在羽山上建立起一座崇伯观。
因为鲧姓姒,字熙,氏有崇,是有崇部落的首领,后世也称之为崇伯。
天师道也给鲧上了尊号,名叫东胜感应真君,塑像是以东胜州人为形象,羽冠鹤氅而无须,鼻梁勾挺,座下是一只巨大的灵龟,身后是一匹雄骏的白马,左手缠着呼风唤雨的羽蛇,右手拿着从天帝那里盗来的息壤。
都是有来历的,灵龟是鲧治水的时候,灵龟浮出水面,告诉他可以从天帝那里盗来息壤治水。
白马是根据《山海经》的记载:“黄帝生骆明,骆明生白马,白马是为鲧。”
而在鲧死后,他的儿子大禹继续治水,这时灵龟和白马再次出现,向大禹献上河图洛书。
受这两样东西的启发,华夏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。
很特么的考究,很特么严密,很特么的……科学。
这个故事苏油命蜀中官锦院织成彩锦连环画,准备送去东胜州玉黍城神庙中悬挂起来,给东胜州人民带去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。
等到明年东胜州的使节再次过来,就会知道大宋人的造神运动是多么的可怕。
拜访了东洋舰队驻泊的连云岛,扁罐又带着毕观去海州购买水晶。
东海水晶一直就闻名天下,后世存放于国家地质博物馆的那个“水晶王”,就是出自东海县房山乡。
毕观挑了一个巨大的水晶原矿精簇体,准备带回汴京城去对剖开,变成两个能够养青鱂的鱼盆,正好赵煦一个,漏勺一个。
两人又乘坐飞鱼号到了扬州拜会老宗叔,之后乘坐漕船到了楚州,在楚州接到了神医杨介。
杨介刚刚治完了他名留华夏中医史的一个神奇医案。
广州通判杨立之是楚州人。任满归楚,喉咙生痈,红肿溃烂,脓血如注,茶水不能进,觉也睡不好。
子孙多方求医问药,都没有什么好办法。
适逢杨介云游还乡,杨立之两个儿子以父亲久病不愈,十分不忍,便亲自去邀请杨介到家,为其父诊治。
杨介随杨立之儿子到府,都没有把脉,熟视良久,轻轻松松地对杨家人说:“不须看脉已得之矣。此疾甚异,须先啖生姜片一斤,乃可投药,否则无法。”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